但无论如何,急剧现代化带来的人类生存愈加相互依赖,并且愈加容易相互侵扰的事实,已不容我们去追求充分张扬的财产自由。
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具申北、南院覆问得实以闻。南朝承汉制,梁有请托之禁: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26]《辽史·刑法志上》。[47]三是请托趋于合法化,公开化。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不过即使此类请托,也有限制。请托的特点是请托人与被请托人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合谋枉法,谋取非法利益。
在司法实践中,不乏惩治请托的案例。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33]《元史·刑法·职制》。
《庆元条法事类·职制》专列一条禁谒(请),禁止官员之间之间请客送礼,内容可谓详尽。因此,本罪同时侵害两种法益:公益与私益。请托罪中的请托人犯罪属于一般犯罪主体,没有特殊的身份要求。后来刘勋伏法,司马芝受到舆论赞扬。
[22]不过,宋代虽然请托之禁甚严,但是由于吏治腐败,史载请托几为常事。[27]《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史金波等译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37]此条部分针对接受请托而作枉法裁判者。所枉重者,与官吏同罪。相信这是个别傻政府干的事,更多的地方政府则是用电话或其他不留痕迹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或者通过政府领导在政法委员会内的职权合法地达到同样的目的。至元二十年(1284年)十一月,中书省御史台鉴于请托升官泛滥的现状,专门规定了针对候任官员请托的禁令:今后求仕官吏已未授除其间,不得于省院台部等内外诸衙门当该官吏处私第谒托酬谢及邀请宴会。
若为他人及亲属囑託,(以致所枉之罪重于笞五十)者,减官吏罪三等。[16]隋唐是我国古代法律大备时期,请托之禁更加严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三,若监临、势要(曲法)为人囑託者,杖一百。
[40]自道光以来,科场请托,习为故常,寒门才士,为之抑遏。早在1950年代,请托就不是什么秘密,这可以从当时身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沈均儒的请托行为中窥见一斑。
2007年9月份,朱某去法院复印相关卷宗时,竟在卷宗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庭长:今你审理惠海燕(被告方)是我的好友,请你高抬贵手,帮忙为惠办事,面谢庭长。[40]这四款是:一,凡官吏诸色人等(或为人,或为已)。
[36]这条在于禁止即将上任官员的请托,此禁比1295年的规定处罚更重。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遂判定阿弗洛狄忒为最美丽者,她因此获得了金苹果。与财者,坐赃论减三等。[14]《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4.法律责任与量刑请托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刑事责任与行政法律责任。例如,明孝宗时禁廷臣请托公事。
)[41]《清史稿·全庆传》。关键词:古代请托 现代意义 入刑请托是一种严重侵蚀公权力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各文明社会当皆有禁止请托的规定,但中国古代的请托之禁尤为严格、完备。
这为刘涌日后成为沈阳黑社会教父提供了资本。他们有的在请客送礼时提出要求,有的递条子,打电话为当事人说情。
在主观故意方面,即使是害怕上官而不得已行之者也罪之的规定。赵正辉等:《揭开诉讼掮客的面纱》,《人民法院报》2008年2月21日。
[29]第二年(明昌二年)十月,章宗敇司狱毋得与府州司县官筵宴往还,违者罪之。天盛为夏仁宗年号(1149年—1169年)。[5]惟求原本作惟来,似不通,引者据马融本改。[49]例如,2007年6月22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峰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振峰涉嫌非法持有弹药案,孰料,法院竟然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所在地政府(苏尼特右旗政府)发来的《关于对苏尼特右旗峰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振峰减轻处罚的建议书》。
韩宏:《西周青铜器竟刻行贿案》,《文汇报》2006年11月16日。[9]听请有受财、不受财之不同,律之请求而听行,罪止司寇,此不受财者也……请求与请贿也不同。
至顺元年(1330年)禁止内外官吏家人接受请托。[48]请托的公开化、合法化的典型事件是,法官相互间并不避讳,竟有法官将请托条归档。
对私益的损害最常发生在涉及民事审判的请托行为中,然一方所请必然会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在权力高度集中这一点上,当代与中国古代有相当的同质性。
自囑託已事者,加(所应坐)本罪一等。请托已经成为中国公权、特别是司法权之克星。[17]唐代是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颠峰,唐律对请托的规定十分严格(135条、136条),规定在职制门,显然,立法者将请托视为职务犯罪。《大清律例·刑律》杂犯门嘱托公事条有四款。
何谓监临势要?唐律第135条之【疏】议对此有明确解释:监临者,谓统摄案验之官。余旨在劝衡老收回此种请求,渠似不甚领悟,甚矣权位之移人也。
下面以唐律的规定为主要文本,对中国古代请托罪进行规范分析。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
惟货指受者言,惟求指与者言。[23]及真宗初,继恩益豪横,颇欺罔,漏泄机事,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缄题往来,多请托,至有连宫禁者。
顶: 45837踩: 34
评论专区